close




台灣曾是塊動物保育的荒蕪地,即便島內生物種類瑰麗多樣,
但不曾有人為這些動物發聲,反而視動物為經濟作物。
舉例來說,在當年一碗麵只賣4塊、500元夠一個大學生吃一個月的年代,
蝴蝶標本曾創下為台灣賺進4,000萬美元的驚人紀錄,
動物的價值彷彿就只在累積豐厚外匯存底。

台灣是如何從保育荒地,走出物種多樣的豐盈成果?
又如何將保育觀念落實,深植於下一代心中?
要了解這段艱辛但意義重大的歷程,
絕不能錯過野生動物保育法起草人之一、早期關渡自然公園規劃者--台灣大學生命科學學系林曜松教授。

「在1970年以前,當時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單位負責野生動物保育的工作,
在學術界也無人討論保育,至少在1960年代,我求學的台灣大學,
就沒有教授告訴學生有關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。」林曜松教授表示。
直到1970年左右,台灣才有賞鳥團體的誕生,
其後大學殿堂內,才有人開始討論物種的滅絕與保育觀念。

林教授這30多年的研究路,
經歷了保育觀念的荒蕪與開墾,
也參與了耕耘及收穫,一路行來感觸良多。
身為動物研究保育的他,
對於這條艱辛但意義深遠的研究路,可真是點滴在心頭。
他笑說:「當時就讀動物研究所時,指導教授是師範大學生物系來兼任的,我對動物研究是沒有什麼完整概念的。」

台大畢業後林教授赴美深造,
爾後回國投身教職,在台灣野生動物保育路上,
披荊斬棘。除自身在魚類及無脊椎生物的研究外,
對學子的培植教育亦不遺餘力。教學期間作育英才無數,
所指導的學生中,博碩士就有65人,
如今很多為台灣動物保育界的中堅份子.....(未完)

(全文請見國家公園季刊2008年3月號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ky1111 的頭像
    sky1111

    世界之美就在台灣 (國家公園季刊 National Park )

    sky1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