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「20年前,我在墾丁見到珊瑚產卵的盛況,幽暗大海中一顆顆珊瑚卵宛如晶瑩珍珠、又像雪花般漂浮在海中,有種進入了美麗仙境的錯覺。即使後來每年都有機緣再見,但第一次親眼見到的那種震懾及讚嘆,迄今仍然難以忘懷。」從台灣師大生物系畢業後,台大海洋研究所戴昌鳳教授本想研讀剛開始走紅的分子生物,但在一次潛水經歷後,他深深為色彩繽紛的海底世界著迷,毅然決定改念海洋生物。
投入墾丁海域研究珊瑚生態多年,談到國家公園中的珊瑚現況,戴教授疼惜的語氣之中透露些許無奈。「大學時代,即使颱風剛過潛水,墾丁海域清晰度可達30公尺,珊瑚狀況良好。現在入海經常灰濛濛一片,能見度不到10公尺。」
另一個台灣滿佈珊瑚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,1998年的聖嬰現象時,直徑25公里內的大環礁中面積約500平方公里的珊瑚幾乎全部死亡,至今10年已過,恢復的速度十分緩慢。主要由於環礁是個比較封閉的系統,珊瑚幼苗的來源匱乏,再者島上海巡隊值勤設備不足,加上環境無法獲得改善,珊瑚復育一直沒有顯著成效。但戴教授興奮的表示,東沙近期將建立國際海洋研究站,有設施可以培植珊瑚,在研究和復育上將會有所突破。
除了聖嬰現象,海水暖化亦是近十多年導致珊瑚白化的兇手。珊瑚白化是指珊瑚顏色消失而變白的現象。珊瑚本來呈現出的豐富色彩,主要來自珊瑚體內共生藻的色素;在珊瑚健康的情況下,共生藻密集分布在珊瑚組織中。但是當珊瑚遭遇環境改變的壓力時,就會失去共生藻和色素而變白,即稱為白化。(未完,全文請見六月號)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