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明池山莊的水池造景,將山的壯觀與水的幽靜合而為一,這也是郭中端教授傑出的作品之一 / 戴進元攝 )
守護土地的自然與人文之美
——景觀建築家 郭中端教授專訪
台灣被稱為福爾摩沙不是沒有道理的。雖然只是一個小島,卻因為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多變地形,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資源,在很短的移動距離內,就能觀賞到極多樣的自然景觀。另一方面,除了在地的南島、原住民文化之外,台灣歷經西班牙、荷蘭、日本、中國與美國文化的洗禮,交織出燦爛多元的文化內涵。換言之,無論就自然或人文面向,台灣的景觀都是麗質天生的。
然而,這麼一個美麗之島,卻在後人錯誤的開發與使用觀念下,導致遍體鱗傷、醜陋不已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我們和環境的關係非常不好,特別是對於溪流──大溪被水泥化、堤防化,小溪被加蓋、填平,完全把人隔絕在外。所幸台灣這塊土地,向來不缺具有反省及實踐能力的人。其中,1994年完成的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,是極具指標性的典範。該案完全扭轉過去人力駕馭河川的思維,注重生態工法,並跳脫治水框架,強調親水性與在地的元素的引用,成為當地代表性的地景。
賦予冬山河新生命
這項打開國人視野的計劃,掌舵者就是郭中端教授。郭教授的養成教育完整,她求學歷程的轉變,本身就是一個「專業者對如何介入環境、創造美」的尋找過程。她最初學的是建築,但發現單棟建物對大環境的改善有限,後來又念都市計畫,卻覺得那些劃設道路、訂定土地使用分區的工作,真正關心的並不是美這件事情。最後,她改走景觀建築,才定了下來。這條路,讓她能以最友善的方式改造整體環境,突顯土地背後的自然與人文意涵,從而展現出好的景觀。郭教授賦予了冬山河新的生命,這個夢想,起源於回國之初在淡水河觀賞龍舟賽的經驗。她看到骯髒的河水濺到選手的身上,縱使不是當事人,都覺得那臭味揮之不去。當時她就想,有機會一定要找一條河,好好的整治規劃,讓人與水能夠和協共存,沒有距離。
......(未完,精彩內容請詳閱9月號國家公園季刊)